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一同美问题

点击数:262 | 发布时间:2025-01-07 | 来源:www.tlffmw.com

    国内解放的三十年中,文静出现过前所未有些兴盛景象,但进步道路是崎岖曲折的。这段时间,有右的和左的干扰,尤其是林彪和“四人帮”对文静界实行法西斯专政长达十年之久,对文静创作和理论凭空设置了一些禁区,强迫文静界就范,导致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滋长了一些歪风邪气,败坏了学风和文风。粉碎“四人帮”之后,局面才日渐好转。但对过去形成的一些禁区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这是和四个现代化的节奏不合拍的,是不可能促进文静兴盛的。目前文静界的最大课题就是解放思想,冲破禁区。

    要冲破的禁区不少。我只就文静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提源于己的怎么看。

    第一就是“人性论”这个禁区。什么叫做“人性”?它就是人类自然本性。古希腊有一句时尚的文静信条,说“艺术摹仿自然”,这个“自然”主要就指“人性”。西方从古希腊一直到现代还有一句时尚的信条,说文静作品的价值高低取决于它摹仿自然是不是真实。我想不出一个伟大作家或理论家过去否定过这两个基本信条,或否定过这两个信条的出发点“人性论”,尽管在性善性恶的问题上常有分歧。大家中国过去在人性论的问题上也基本上和西方一致。可是近来“人性论”在大家中间却成了一个罪状或一个禁区。特别在时尚的文学史课本中说某个作家的出发点是人性论,就是对他判了刑,至少是嫌他美中不足。为何出现了这种论调呢?据了解是相信人性论,就要否定阶级看法,仿佛是自从人有了阶级性,就失去了人性,或是说,人性就不起用途。显而易见,这对马克思主义者所强调的阶级看法是一种歪曲。人性和阶级性的关系是共性与特殊性或全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并不可以代表或取消全体,一定阶级性并非否定人性。马克思《经济学一哲学原稿》整部书的论述,都是从人性论出发,他证明人的本身力量应该尽可能发挥,他强调的“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本质力量”便是人性。马克思正是从人性论出发来论证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势必性,论证要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的自由进步,就需要消除私有制。因此,人性论和阶级看法并不矛盾,它的最后目的还是为无产阶级服务。毛主席关于人性论的教会也非常明确:“有无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些。但只有具体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只有携带阶级性的人性,而没超阶级的人性。”非常明显,到了共产主义年代,阶级消失了,人性不但不会消失,而且会日渐丰富化和高尚化。那时文静虽不再具备阶级性,却仍然要反映人性,而且反映具体的人性。所谓“具体”,就是体现于阶级性以外的其他定性,体现于另样的具体人物和具体情节。就是说,那时候的文静,将帮助人、影响人,把人性提得更高,更完美,更善良。

    总之,凭阶级看法围起来的这种“人性论”禁区是建筑在空虚中的,没结实基础的。望人性论而生畏的作家们就势必要舍弃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忠实描绘,如此如何能产生名副其实的文静作品呢?有不少的作家正犯此病,因而只能产生一些田园诗式或牧歌式的歌诵和一些定义的图形解析。要打破这种公式化定义化,第一就要打破“人性论”这个禁区。打破这个禁区,文静才能踏上康庄大道。这也是“不破不立”大原则中的一个事例。

    第二,与“人性论”这个禁区密切相联系的还有壁垒同样森严的“人道主义”禁区。人道主义事实上是存在的。有人性,就有人的道德。人道主义是西方文静复兴年代作为反封建反教会而提出来的一个口号,尽管它有时还披着宗教的伪装,但以人道代替神道的基本思想最后终于冲破了基督教会在西方长达一千余年的黑暗统治。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人权宣言》所标榜的“自由”和“平等”与后来添上的“博爱”就是人道主义的具体政治内容。所以人道主义在近代西方起过推进历史前进有哪些用途,尽管后来基督教会把“博爱”这个它早已用过的口号片面地加以夸大,成了帝国主义对内宣扬阶级妥协对外宣扬殖民统治的武器。总之,人道主义在西方是历史的产物,在不一样的年代具备不一样的具体内容,却有一个总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的尊严,把人放在高于所有的地位,由于人虽是一种动物,却具备一般动物所没的自觉性和精神生活。人道主义可以说是人的“本位主义”,这就是古希腊人所说的“人是衡量所有事物的规范”,大家中国人所常说的“人为万物之灵”。人的这种“本位主义”显然有它的积极的社会功用,人自觉到我们的尊严地位,就要在言行上争取配得上这种尊严地位。所有真的伟大的文静作品无不体现出人的伟大和尊严的。从古时候的神话、雕刻、史诗和悲剧到近代的小说和电影都是这样。马克思不但没否定过人道主义,而且把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看作真的共产主义的体现。在美学方面,且不说贯串康德和黑格尔美学著作中的都是人道主义,就连激进派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得非常明确:“在整个感性世界里,人是最高级的存在物;所以人的性格特点是大家所能感觉到的世界上最高的美。至于世界上其它各级存在物只有根据它们暗示到人或让人想到人的程度,才多少地获得美的价值。”

    为何大家中间有的理论家尤其是文学史课本的撰写者,一遇见人道主义就嗤之以鼻呢?据了解由于它是资产阶级货色,反资产阶级复辟,就需要反人道主义。这无异于要倒掉洗婴儿的脏水,就连婴儿也一齐倒掉。他们不但忘记了他们每天挂在口头上的马克思和车尔尼雪夫斯基,而且竞忘记了很多善良的人从林彪和“四人帮”那里所遭到惨无人道的法西斯迫害,这批人妖才是人道主义的死敌!

    第三,因为否定了人性论,“人情味”也就成了一个禁区,由于人情也还是人性中的一个要紧原因。在文静作品中人情味就是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东西。有哪个喜好文静而不需要其中有一点人情味呢?可是极左思潮泛滥时,人情味居然成了文静作品的一个罪状。对老舍、巴金等同志的一些小说杰作,艾青同志的一些诗歌与对影片《早春2月》的批判和打击到今天记忆犹新,而余毒也似未尽消除。人情味的反面是呆板乏味。文静作品而无人情味会成什么玩艺儿呢?那只能是公式教条的图形解析式或七巧板式的拼凑。今天敲敲打打吹上了天,明日便成了泄了气的气球,难道这种“文静作品”的命大家看到的还少吗?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最富于人情味的主题莫过于爱情。自从否定了人情味,细腻深刻的爱情描绘就非常难见到了。为何有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大家都不喜欢看大家我们的诗歌、戏剧、小说和电影,等到“四人帮”一打倒,大伙都爱看外国文静作品和影片呢?还不是由于大家作品人情味太少,“道学气”太重了吗?道学气都有一点伪善或弄虚作假。难道这和现实主义文静或浪漫主义文静有任何一同之处吗?提到政治思想的高度来讲,难道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男男女女都要变成和尚尼姑,不许尝到,也不许表现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吗?

    第四,人性论和人情味既然都成了禁区,一同美感当然也就不可以幸免。大家也觉得一定了一同美感,就必然否定阶级看法。毫无疑间,不一样的阶级确实有不一样的美感。焦大并不赏析贾宝玉所笃爱的林妹妹,文人学士也总是嫌民间大红大绿的装饰“俗气”。可是这只不过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由于美感这个定义是非常模糊的,美感的来源也是非常复杂的。过去有的美学家觉得美仅在形色的匀称,声音的谐和之类形式美,另外一些美学家却把重点放在内容意义上,辩证唯物主义者则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美感作为一种情感来讲,它也是很复杂的,过去美学家大半觉得美感是一种愉快的感觉,可是它又不等于普通的快感,不像渴时饮水或困倦后酣睡那种快感。有时美感也不全是快感,悲剧和一般崇高事物如狂风巨浪悬崖陡壁等所产生的美感之中却夹杂着痛感。喜剧和滑稽事物所产生的美感也是这样,同一美感中就有进步转变的过程,总是是生理和心理交互影响的。过去心理学在这方面已做过不少的实验和剖析工作,得到了一些公正的结论,但未得到公认结论,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还不少。目前大家中间不少人对这方面的科学研究还毫无所知,或只不过道听途说,就对美感下结论,随便把“一同美感”摆入禁区,这也是一个学风间题。

    [1][2]下一页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